七零女场长_七零女场长 第59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七零女场长 第59节 (第6/9页)

   而且农场很多人家住得比城里宽敞,相较之下, 对房子的需求也没有城里工人那么大。最先交钱的是家里人口多, 住得拥挤的,或是有儿子即将结婚的。另外就是转业军人, 他们多是拖家带口, 对房子是刚需。等着农场分房,不知哪年哪月。农场就算建房也是建宿舍楼和筒子楼。像杨君苏家住的那种带院子的房子, 必须得是科员以上才能分到, 还得排队。杨利民当初能分到是因为他在农场呆的时间长,又赶上了好时候。

    也有工人想向场里借钱,但基本都没批准, 还有人问杨君苏借怎么就批了,财务室回应说:“人家是提建议的人, 何书记特批的。你有本事也去找场长和书记给你特批。”要借钱的工人自然不敢去找场长书记, 场部临时制定一条规章:科员以上级别的职工才可以向场里预支工资, 场部批准的标准有两条:一对场里有特殊贡献, 二家里确实有困难。

    这么一算, 符合条件的不多。而且大家一看, 借的钱也是自己未来的钱,又不是真的找场里借的,不如就算了。最后想参加集资的就找亲戚朋友借钱,大部分也都凑上了。

    当时写报告时,杨君苏做的成本估算是每平米10块钱,场部的预算是每平20块,按照现在的物价来说是有点高了。她猜测场里是故意往高了估,若是估低了,钱不够,后面再让职工补交,大家难免会有情绪。但估高了往回退钱那又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她估算的成本是有根据的,这个年代,农村建造三间土坯房也得500,他们农场建的可是砖瓦房,还带院子,造价肯定得翻倍,楼房的造价更高一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