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工匠心_第301章 点泥成金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301章 点泥成金 (第10/15页)

的过程,就是追求由青到白的过程。古人在烧造瓷器时,不停地想把它变白。早在北齐的时候,就出现了白瓷杯,但釉厚的地方还闪着青色的光芒,非常漂亮,非常现代,一千五百年前的杯子拿到你眼前,看着跟现在生产的一样。白瓷的出现,是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霸主的一个最基础的原因。后来无论什么瓷器品种出现,都跟白瓷有关。

    到了唐代,中国瓷器形成一个对峙,或者说平分秋色的局面。这就是“南青北白“。中国南方以青瓷为主,中国北方以白瓷为主,这是唐代整个瓷器的局面。唐代瓷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,因为唐代经济高速发展,政府缺铜。经济一发展,金融首先就要跟上,货币就要跟上。中国的钱是计重制,按重量算,铜都要用来铸钱。从铸造“开元通宝“开始,政府多次下令禁铜,不允许用铜制造别的东西,国家要用铜做钱,使国家的经济能够高速运转。政府的禁铜令逼迫瓷器迅速发展,原来是用铜来做碗,不让用铜了,只好用瓷器,这样瓷器就发展起来了。

    唐代的“茶圣“陆羽,他写过《茶经》,开头一句“南方有嘉木“,“嘉木“指的就是茶树。陆羽对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面有一个评判,“南青“就是越窑,“北白“就是邢窑,南越北邢嘛。他说:“邢瓷类银,越瓷类玉,邢不如越,一也;若邢瓷类雪,则越瓷类冰,邢不如越,二也;邢瓷白而茶色丹,越瓷青而茶色绿,邢不如越,三也。“陆羽认为由于这三条原因,邢窑都不如越窑。陆羽是湖北天门人,他站在南方人的立场上,对两种瓷器做出一个判断。如果陆羽是北方人,那他肯定反着说了:“越瓷类玉,邢瓷类银,越不如邢,一也。“对不对,还一样说。

    其实邢瓷和越瓷这两大窑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