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六百八十三章 能不能派上用场 (第2/5页)
在其他专家那里,冯啸辰也听到了一些对王宏泰的议论,比较集中的评价都是说这个年轻学者成名太早,未免有些心高气浮。再加上时下各高校、科研院所搞的都是唯论文制,只要你论文发得多,你的地位就高,各种荣誉都是你的,其他工作做得再烂也无妨。这样一来,各单位都出现了一些眼睛里只有论文而没有任何社会义务的“大腕”,什么国家利益、集体荣誉之类,与他们都没有关系,用后世很流行的话来说,就是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 “我们那个时候多好,不管你做出什么成绩,属名权都是属于集体的,再大的‘腕儿’,也是集体的一员,哪像现在,大家都只顾自己,有点数据资料啥的,都要藏着掖着,生怕被别人看到,抢了他的成绩。” 在走访中,冯啸辰不止一次地听到有老专家这样愤愤不平地抨击着时弊,同时把王宏泰拿出来当成一个反面典型进行数落。对于这样的话,冯啸辰也只能是听听而已,集体主义的做法有好处,但也有弊端,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。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,这种做法或许还有一些效果,进入七十年代之后,人们就变得越来越“实际”了,再想号召大家公而忘私,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。 “还是要建立一套更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吧。”在离开浦江前往滨海的火车上,冯啸辰这样与吴仕灿探讨道,“完全抹煞个人的成绩,是不现实的。但如何有效地引导科研人员为国家建设服务,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。论文是很重要的,但仅有论文是不够的,应当把社会服务也当成科研人员的义务,除了少数纯理论的方向之外,大多数的专家都必须有社会服务分,否则不能给予晋升和奖励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