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96节 (第3/4页)
所以在物理学十大经典实验中,双缝干涉实验就占了两个。 等到了1808年。 马吕斯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。 再后来随着泊松亮斑的发现,光的波动说再次咸鱼翻身,取得了彻底的胜利。 其后又出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两人,在经典物理——也就是我们rou眼可见的世界中,光的定义基本上到此为止了。 接着再过了80年,赫兹发现了电磁波。 光电效应。 这个人类历史上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关键分割点,首次被人类发现。 在研究光电效应期间,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。 当时汤姆逊就像是看到了凣凣上厕所一样,惊呼道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小的东西! 从而将人类对世界的研究,推向了另一个微观世界。 再后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。 1900年。 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。 1902年。 勒纳德总结了光电效应。 1905年。 老爱,爱因斯坦登场,总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。 老爱之后便是来德布罗意,他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说。 他指出不只是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,所有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。 1927年。 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森在德布罗意论文发表一年后,完成了电子衍射实验。 证明了电子具有波的特性,波粒二象性作为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得到了证实,德布罗意的设想得到了证明。 自那以后到现在,前端物理基本上都是在研究这些先贤们观测到的现象背后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