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十九章:朝臣勋戚 (第3/5页)
局之争,没有永远的对错,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。 当前的局面,他的利益和文臣的利益相一致,自然而然的便会联起手来。 但是须知,任何一个共同的集团内部,又会有不同的派系和主张。 对于文臣这个整体来说,边镇和京师的安危,重于天子的安危,但是在文臣的内部,又会有不同的利益主张。 便以刚刚的发言来看,以兵部侍郎于谦和大理寺卿俞士悦为首的部院官员,所持的是比较激进的观点,认为社稷江山大于一切,主张坚决抵抗,绝不妥协! 以给事中李侃为代表的科道风宪官,坚守的是礼法和祖制,所持的观点是祖宗基业不可毁弃。 但是同时,坚守礼法的他们,也必然会认为,天子为社稷国本,要竭尽全力救回。 换句话说,这帮科道官,实际上是个理想主义者,又想兼顾礼法大义,又不想对贼虏低头妥协。 剩下的,就是以翰林院学士陈循为首的侍从之臣。 终明一朝,翰林院的地位都非常特殊。 论实权,它不能和六部相比,甚至连普通的寺监都不如,但是它的作用,却是任何衙门都替代不了的。 它是文臣的大本营,后备军! 如果说科举为文臣集团,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话,那么翰林院就是这个新鲜血液的中转站。 它负责修书撰史,起草诏书,为皇家侍读,属于文臣当中的近侍之臣,虽然没有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