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运金牌是我的[花滑]_第 16 章 丛澜赛后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 16 章 丛澜赛后 (第7/12页)

    但是不行。

    唯一的学员数据模型与她挂钩,系统的那个监测小程序不知道在哪里运行着,实时传递数据给这个体育馆的主控台,锁定了模型。

    没有多余的名额,丛澜也无法修改自己的数据模拟其他人,这条路是封死了。

    至于可以看到的其余资料,数据化后的真实积累,带出来又没多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技术动作就在那里,ISU官网上还有标准课程,想学的话哪里都能找到,可是知道了又不能确保学会。

    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、基因、天赋都是不一样的,技术动作的发力方式也不尽相同。

    所以教练极为重要,要因材施教。

    丛澜的特殊案例,可以作为资料之一,但不能普及到其他运动员身上。

    她的训练课程也无法共享给其他的人。

    要在什么样的程度下起跳、滑行几秒、速度几何、腾空时间多长、转速多快……这些去翻翻论文,都能找到相关的研究数据报告,还都是从国际赛场上测得的。

    每年都开的体育相关会议上,那数据资料都是跟组国家队后得到的呢。

    3A太难了,男单难,女单更难。

    日本出了4S的宫泽慧,也没出3A。

    唯一一个向前的跳跃,不好掌握时机,起跳特殊,难度极高。

    大鹅那里连2A都跳不出来的女单也不在少数,为此,他们口口相传,发明了一种前手的2A,靠手臂带动全身。

    但弊端在于,这样的技术更难出3A了。手臂的力量能有多少?

    全身加上那个沉沉的冰鞋,浮腿带得好,高远度和转速才能到位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