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国重工_第七百四十六章 有风骨的学者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七百四十六章 有风骨的学者 (第3/5页)

啊,人家能够做到3年不出故障,我们只能做到3个月,这中间的差别就太大了。放着可靠的设备不用,使用自己生产的不可靠的设备,万一出了问题,谁能负这个责任呢?”

    “可如果国外对我们禁运呢?”冯啸辰问。

    “禁运?”韩宏一怔,随后便皱起了眉头,开始思考起来。

    禁运这个词,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一点也不陌生。50年代末中苏反目之后,中国同时遭受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技术装备禁运,国内生产所需要的装备几乎完全依靠自给自足,在那个时候,最重要的是解决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至于可靠与否,只能是作为第二位的考虑。70年代初,中美关系解冻,中国开始能够从西方国家获得一些技术装备,引进了包括1700毫米轧机、30万吨合成氨、30万吨乙烯在内的一系列成套设备,使工业水平提高了一个台阶。但即便是所谓的“中美蜜月期”,西方国家对中国仍然是保持着高技术装备禁运的,先有巴统协议,后有瓦森纳协定,更不用提美国金发大统领上台之后的一系列动作了。

    拥有丰富“被禁运”经验的中国工业人,对于禁运这件事其实是很淡定的。能买到先进装备,当然要买,师夷长技的道理,清朝的人都懂,现在的人岂能不懂?如果买不到,那么也不用怕,大不了勒紧裤带自己干就是了。两弹一星都是这样搞出来的,有什么大不了的?

    天然气压缩机这件事,发计委其实是钻了牛角尖。榆重已经搞出了压缩机,只是性能不如希曼兹等西方企业。如果希曼兹它们的产品性价比合理,使用技术较为成熟的进口设备,以保证西气东输工程的质量,当然是一个好的选择。但现在人家漫天要价,性价比已经很差了,这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