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253 (第3/8页)
与汉结姻,故尤亲倚都护,自郑吉至王莽时,连置都护不绝,前后凡十八人,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,宣帝时有郑吉,元帝时有韩宣、甘延寿,成帝时有段会宗、韩立、廉褒、郭舜,平帝时有孙建、但钦,新莽时有李崇,至新莽末,西域乱,李崇没于龟兹,遂罢都护,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,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,光武帝不许,明帝永平十七年,始以陈睦为都护,次年,焉耆、龟兹叛,共攻杀陈睦,遂罢都护,和帝永元三年,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,遂以班超为都护,驻龟兹境它乾城(今新疆库车附近,其址未详),十四年,班超还洛阳,继任者有任尚、段禧,安帝永初元年,西域乱,征禧还,自此不复置都护,至延光二年,以班勇(班超之子)为西域长史,复平西域,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。 西汉宣帝第二年(公元前六十八年)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(今新疆尉黎一带),与匈奴争夺东师,使护卫鄯善以西“南道”诸国安全,至神爵二年(前六十年),匈奴逐日归降汉朝,郑吉派兵迎之,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(北道)各国的安全,因总领两道,遂号都护,此后“都护”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,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,相当内地郡守,其下设副校尉、丞、司马等属吏,西域都护的设置,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,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,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,同时,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,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。王莽时期撤除,东汉或设或撤,安帝永初元年(一零七年)撤除。 西汉时期,今甘肃玉门关、阳关以西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