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商秘史(更新至600章)_分卷阅读265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分卷阅读265 (第2/8页)

,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,屡屡出现祆教徒特有的名字和有关祆教活动的记载。祆教在吐鲁番的迅速发展引起当地统治者的重视和警惕,为加强对祆教的管理和遏制祆教势力的发展,不仅设置了专门管理祆教的官职“萨簿”,还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以限制祆教的活动。

    当祆教在中原地区不断遭受打击而日渐衰落之际,在新疆却进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,据唐朝哈密方志(残卷)记载,当时哈密有一座袄庙,该庙的教主翟磐陀曾入京朝见皇帝,并表演了神灵附体和利刃穿腹的幻术,被唐朝皇帝赐予“游击将军”称号,十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米撒尔在拔希国(今新疆策勒县)也看到其国都拨希城内有火教徒,由于祆教没有取得官方宗教的地位,主要流行于农村,与当地的原始宗教相互渗透、融合,最后演变为民间宗教的一部分,所以,从宋代以后不再见于文献记载。

    在八到十世纪间,一部分坚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,不愿改信伊斯兰教而移居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一带。他们首先到了印度西部海岸古吉拉特,这里的印度土邦王贾迪拉纳,提出了两个接纳他们的条件:一是必须放弃波斯语;二是妇女必须穿印度纱丽,教徒答应了这两个要求,于是就在当地定居下来,他们被称为“帕西人”,这是波斯人的译音。一千六百四十年,帕西人迁徙到了孟买,现在只有八万人,他们是印度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,仍信琐罗亚斯德教,主要从事工商业,cao古吉拉特语,我们在印度历史上最早见到的“帕西”一词,按的解释,其意为波斯人,乃移居印度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徒之后裔。

    “那为什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